来源:四川省邮政工会 | 时间:2025-03-03 |
2025年春节前的巴山深处,通江县药铺邮政所的一盏孤灯彻夜未熄。邮递员谢洁摩挲着手中泛黄的信封,这封邮资仅1.2元的邮政平信,却承载着29载离愁,它即将揭开一个动人的寻亲故事。
当已是花甲之年的赵明福颤抖着写下“哥,我在山东安家了”时,她不会想到,这封跨越了世纪、穿越1200公里山河的家书,终在新时代邮政普遍服务的见证下画上团圆句点。
寒冬里的一封“死信”
1月24日清晨,大巴山飘着雪花。在通江县邮政分公司药铺邮政所,邮递员谢洁开始整理当天的邮件。一封来自山东聊城的平信让她犯了难——信封上收信地址是“四川省通江县药铺乡药洪村”,而药铺与药洪本是两个行政单位,多年前行政区划调整后,原药铺乡已并入毛浴镇,原药洪乡也已并入至诚镇。信封上,除了收、寄信地址和收信人名字外,再无其他联系方式。
“收件人赵玉香?”谢洁呵着冻得通红的手指,在系统内查询收信人,但系统显示查无此人。按照《邮政普遍服务标准》,这类地址重复、信息缺失的“死信”可作退回处理。但在谢洁看来,这些地址模糊的信件,往往承载着收寄双方最珍贵的情感托付。
同一时间,1200公里外的聊城市,寄件人赵明福家里年味浓厚,一家人正张罗着置办年货,但她的脸上却始终难掩一丝失落——1996年的一个夏夜,30岁的赵明福不会想到,一气之下的离家出走,会换来29年的在外漂泊。29年时光变迁,她只依稀记得家乡在四川通江一个药字开头的小镇上,但具体是哪个乡镇,她早已模糊。那封信,家里人还能收到吗?父母还健在吗?家里的四兄妹现在还好吗?
“这些年我到处打听,也给我的哥哥写过信,但都由于地址不对,被退回来了。寄出这封信,我也知道家人能收到的可能性不大,但我还是要试一试,万一有希望呢?”赵明福说。
“绿衣使者”追出希望
赵明福是幸运的。谢洁没有放弃寻找这封“死信”的收信人。
“张叔,报纸到了!想顺便再打听个人,这附近有没有叫赵玉香的。”收到信当天,谢洁便在药铺村附近,一边忙着揽投一边四处走访打听,但却没有人知道“赵玉香”这个人。
于是接下来几天,谢洁开着邮车冒着严寒,一趟又一趟的去现已并入至诚镇的药洪村,但仍未找到关于“赵玉香”的任何信息。
谢洁仍没放弃。除了在揽投邮件时继续打听,她又在微信群、QQ群留言,打听“赵玉香”这个人。
就在除夕前一天,事情迎来了转机。
“赵玉香?是不是赵明金的妹妹哟?他妹妹好像叫这个名字。”一位村民在邮政村社群里的这句话,让谢洁看到了希望。于是她迅速和这位村民联系,在他的帮忙下,谢洁联系上了赵明金。
“赵玉香是我妹妹。山东?我们家没有在山东的亲戚朋友啊!”电话那头,赵明金也是一头雾水。
当晚,谢洁骑着电瓶车将这封信送到了赵明金手中。疑惑中,赵明金拆开了这封信。
“哥,我在山东安家了。”信件的开头,让赵明金攥着信纸的手猛然一缩。再一看写信人的名字:赵明福,60多岁的赵明金泪水夺眶而出。“赵明福是我妹妹!是我失散几十年的三妹啊!”赵明金哽咽着说。
邮路尽头是故乡
29年间,赵家四兄妹的寻亲足迹遍布多个省市:在大街小巷张贴告示、到公安局抽血匹配、上网发布寻亲信息……无一例外,关于赵明福的消息始终石沉大海,他们也曾以为妹妹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自从妹妹离家出走后,每年过年,家里的年夜饭桌上都会摆上妹妹的碗筷。我们都盼望她总有一天能回家。”赵明金说。
信件里,赵明福诉说了自己当初离家出走29年来的艰辛。她离开家乡后,到处流浪,在河北打工,最终在山东安顿下来,有了家庭和孩子。赵明金仔细地审视信里的每一个字,他知道,短短几百字,包含了妹妹出走的半生。
赵明福在信里还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赵明金第一时间拨通了妹妹的电话,“三妹,我是你哥哥赵明金。我们收到信了……”当听到哥哥的声音后,电话那头,赵明福哭得撕心裂肺。
1月31日早上,河北境内的青兰高速上,赵明金和家人驾驶着两辆汽车一路疾驰。前一天晚上,他们就从通江出发,导航的终点是山东省聊城市东古城镇的一处农家小院。一路上,他们轮番驾驶车辆,一刻不停。
中午时分,当这两辆川Y牌照的车驶入赵明福家小院时,29年的光阴在兄妹的紧紧相拥中瞬间坍缩。“明福,我们几姊妹来接你回家了。”近在眼前的团圆、寻亲之路的艰辛、久别重逢的喜悦,此刻模糊了赵明金、赵明福和在场家人的双眼。
“爹、娘,女儿回来了!”2月1日中午,通江县至诚镇药铺村,赵明福跪在父母坟前哭成了泪人。几步之遥,赵明金家中的团圆饭桌上,属于妹妹赵明福的那一副碗筷终于等来了主人。
当赵家兄妹围着一桌热腾腾的饭菜举杯庆祝团圆时,邮递员谢洁驾驶着邮车,驮着邮件穿行在宽阔的村道上,云层间漏下的阳光掠过“中国邮政”的徽标,在冰雪初融的村道上映出了一道流动的金线。
在5G时代见证一封平信的传奇,让我们触摸到中国社会最深沉的情感脉搏。从1996年需要月余送达的邮路,到如今12小时直抵的绿色通道;从“死信”背后千万离散家庭的悲欢,到“普遍服务”写就的民生承诺——这封穿越29年光阴的平信,折射着中国邮政服务的温度,更见证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精度。当赵明金在老宅贴上“山河无恙人长久”的春联时,那些穿梭于时代褶皱间的绿色身影,仍在续写着“家书抵万金”的当代叙事——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