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3年总行十佳理财经理大赛卓越财富顾问第三名到本届大赛同一项目夺冠,我对“卓越”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源于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整理客户档案的坚持,成于每次如约奔赴客户、提供专业方案的执着,更在于将客户眼中的“小问题”视作自己的“大课题”的那份责任与专注。
手握总行卓越财富顾问第一名的证书,掌心的温度愈发滚烫。14年来,我从一名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逐步成长为邮储银行山东省淄博市分行的专业财富顾问。这段职业旅程让我深切体会到:平凡的岗位从来不是平庸的借口,每一份坚持与努力,都在为不凡铺路。
从“门外汉”到“专业户”
2011年刚入行时,面对各类理财产品宣传页,我甚至还分不清“年化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的区别。2012年转岗理财经理那天,支行长递来一沓客户档案,叮嘱道:“希望你能用专业留住客户。”这句话,成了我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身为非科班出身的理财人,我给自己定下“三年通关计划”:第一年拿下银行、证券、保险从业资格证,第二年考取AFP(金融理财师),第三年冲刺CFP(国际金融理财师)。那些年,网点柜台成了我下班后的专属自习室,叫号纸背面写满了计算公式,计算器按键被我按得发亮。2014年冬天,正值网点业务旺季,我白天忙着服务客户,晚上则埋头读教材,备战AFP。拿到证书的那天,我在教材扉页郑重写下:“专业不是装点门面的标签,而是守护客户信任的利器。”
2015年,我首次拜访一位当地陶瓷企业家。对方问道:“我的企业年盈利这么多,为什么要把钱放在你们银行?”那一刻,我因未能给出有力的回应而错失与客户的合作机会。但也正因这次经历,我更坚定地提升专业能力。2020年转岗财富顾问后,再度面对类似的提问,我已经能够从容地拿出定制化资配报告和专属解决方案。我真正认识到:真正的专业,是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怕上台”到“敢亮剑”
转型财富顾问之初,最让我胆怯的并非复杂的客户需求,而是公开演讲。还记得初次登台分享经验时,我紧握话筒的手难以抑制地颤抖,原本熟悉的内容变得零碎不堪。
2023年备赛总行第八届十佳理财经理大赛时,团队给我贴上“理论强、表达弱”的标签。为补齐短板,我在山东省分行培训中心大厅反复练习,请保安师傅当听众给我提意见;借助AI工具打磨话术,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客户听得懂的语言;甚至和孩子的班主任沟通,主动到学校分享“儿童财商”知识,创造机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本届大赛辩论环节,我抽到“财富管理服务,情感沟通是制胜关键”的辩题。我结合日常为客户规划资产时的细致考量,为企业主设计“保险+债权信托”方案时的共情经验,在辩论中既展现出专业逻辑,也传递出服务的温度。
从“卖产品”到“做陪伴”
2018年冬天,张阿姨来到网点要求赎回所有理财产品为儿子凑齐房款。见她眼眶泛红、神色迟疑,我多问了一句:“阿姨,您的养老钱还够吗?”这句话仿佛打开了她心中的结——儿子坚持全款买房,她不得不动用养老积蓄。
那天下午,我没有推荐任何产品,只是耐心倾听张阿姨倾诉她拉扯儿子长大的不易。随后,我为她量身设计分层配置方案:拿出一半资金用于儿子购房首付,剩下的配置年金险和长期护理险,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前不久,张阿姨带着水果来到网点,笑着和我说:“现在,儿子按月还房贷,经济压力不大,我每月领的年金也够基本生活了。”张阿姨的案例被我纳入本届大赛的服务方案。当评委问及:“什么是最好的资产配置?”我的答案是:“既能成全客户的牵挂,又能守住他们的退路。”
回望14年职业历程,从柜员到财富顾问的成长轨迹里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平凡岗位就像土壤,你埋下坚持的种子,就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我只是广大邮储人中的普通一员,只不过愿意多下些“笨功夫”——把客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专业学习融入日常,把每次挑战视为进步的阶梯。我相信,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不凡之路铺就坚定基石。(胡琬秋整理)